一场大雨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?7月10日凌晨,受强降雨影响,普宁市普降暴雨,导致多地发生内涝积水,市区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积水尤为严重。这次过程持续时间长,累积雨量大,致灾性强,很多人发现,一觉醒来普宁竟成了“水乡”。
其实不仅仅是在普宁,每到汛期,“一场大雨瘫痪一座城”的窘迫情形就会在不同城市接二连三地上演,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城市交通、地下管网综合防护能力的薄弱,城市基础建设亟待提高。
而在这种情况下,“海绵城市”这个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关键词,正持续引发大众热议。你知道什么是海绵城市吗?
海绵城市,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。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,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,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。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,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城市建设方式。
普宁是一个近海城市,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北回归线穿境而过,是典型的“多雨城市”,每年夏秋季的受台风、季风低压影响下,造成持续降水、下大雨乃至暴雨,带来丰沛的雨量,引发城乡积劳,导致城市水浸街的情况十分频繁,对人民生产、生活带来巨大的不好的影响。而我国在不断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大背景下,建设“海绵城市”是解决城市内涝的手段之一。
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。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发展方向,让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限于试点城市,而是所有城市都应该重视这项“里子工程”。
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以解决城市内涝、水体黑臭等问题为导向,以雨水综合管理为核心,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相结合,统筹“源头、过程、末端”的综合性、协调性规划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需要在评估相关规划(包括土地利用规划、城市总体规划、以及城市水资源、污水、雨水、排水防涝、防洪(潮)、绿地、道路、竖向等专项规划)的基础上统筹研究,并将海绵城市规划成果要点反馈给相关规划,在通过上述相关规划予以落实。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安全、水资源等方面的内容,而非单一型的市政设施建设,因此需要发挥规划的引领与统筹作用。
▲中心城区堤岸规划图
据悉,普宁市早在2017年就以谋划普宁市的可持续发展,科学引导普宁市海绵城市建设,编制完成了《普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》,为有效、有序推动全市海绵城市建设,助推普宁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更加高效地推进,保障普宁市完成上级分解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,规划范围为普宁市核心城区,总面积137.8平方公里。
▲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
《普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》总体目标是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引普宁市城市发展,促进生态保护、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,以生态、安全、活力的海绵城市建设塑造普宁城市新形象,实现“水生态良好、水安全保障、水环境改善、水景观优美、水文化丰富”的发展战略,建设河畅岸绿、人水和谐的海绵普宁。规划至2020年,核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东部服装产业集聚区、白坑湖片区、南方梅园(楼盘详情户型图相册地图)片区,共计11平方公里。
▲近期重点建设区划图
海绵城市,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,基于城市水文循环,重塑城市、人、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,具体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,充分发挥建筑、道路和绿地、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作用,有效控制雨水径流,实现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。其建设能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水问题,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,创造具备生态和景观等功能的公共空间,是修复城市水生态、涵养水资源,增强城市防涝能力,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,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,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。